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例如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 按主体划分:
- 个体意识: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 → 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
- 群体意识:群体成员共同的意识 → 群体实践的产物。
- 按层次划分:
- 社会心理:低层次的社会意识,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以感性认识为主。
- 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的社会意识:自觉地、系统的、相对稳定的,以理性认识为主。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对社会心理起指导和影响作用。
- 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 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学等。
- 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应社会存在的能动性。→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 文化(社会意识的重要部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 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 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 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
- 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 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 生产力的重要方面:
-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 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 劳动对象。
- 劳动者。
-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是第一生产力。
-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包括:
-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 产品分配关系。
- 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联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意义:
- 彻底否定了单纯以道德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标准的思想体系,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 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